夜晚拍一些夜景时,因为实景空间的限制,摆灯困难,不允许使用较多的灯光器材,因此最方便的方法是使用高感光度镜头、低照度,墨菲在充分利用环境光源现有光的基础上,再进行少量的人工光处理。
他让大卫-罗比加强环境现有光源的强度,比如将60W的白炽灯换成300W—500W,将拍摄用油灯灯芯加粗,或使用“多灯芯”灯具,有时则用小的电光源代替油灯灯芯,加大光源强度,以便直接利用光源光线做环境和人物的主光。
少数夜晚拍摄中,墨菲还利用人工光照亮摄影机附近墙面,模仿环境反射光做环境和人物的副光使用。
这种方法既方便,又省器材,实用而且光效真实。
有些特殊的夜景戏,则需要放到黄昏拍摄,才能通过后期制作达到最好的效果。
墨菲拍摄一些透过门窗可以看到室外景色的夜晚戏份,是非常有必要在黄昏时刻来拍摄的。
如果室外景物空间较小如院落、房屋、墙门、树木、花坛等,可以用灯光照明,在夜晚拍摄;但是室外空间广阔如远山、原野、城堡、远景等,则无法用灯光照明,墨菲必须采用黄昏时刻利用天空余晖照明景物进行拍摄。
实景黄昏拍夜景与外景黄昏拍夜景相似,先布置好室内夜景光效,然后等待天空散射光暗到一定程度,进行抢拍。
当然,所有夜景戏份中,还是白天拍摄的最多,数量能占据所有夜景戏份的百分之八十五。
虽然墨菲和剧组在这方面经验丰富,但也遇到了一点困难,拍摄带有窗外景物的夜景难度较大,关键是要降低透过门窗的室外景物亮度,使其达到夜景亮度要求。
墨菲使用的方法是利用大张灰色滤光片,将门窗蒙罩,挡下暗室外景物亮度,而室内按夜晚拍夜景布光法布光即可轻松实现。
能够实现这些夜景拍摄,高清数码电影专用摄像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即便墨菲不是一个唯技术论者,很多片子使用的是胶片拍摄,却也不得不承认,电影拍摄制作不仅仅需要艺术,更需要技术,例如高清数码摄像机这样的先进技术,能切实有效的解决拍摄中遇到的很多难题。
相对于墨菲这种哪项技术对自己的项目有利,就使用哪项技术,根本不管胶片和数码之争的******导演,好莱坞有相当一批人都固执的认为数码摄影技术会毁了电影这门艺术。
这些人都觉得器材越来越进步,拍摄和制作电影的人会越来越懒。
但墨菲从来不这样认为,即便他不是一个技术主义者,也知道数码技术就像当年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一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且从一个普通导演或者说曾经梦想成为导演的人的角度来看,技术进步真的不好吗?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数码技术提供的便利绝对是一件好事,过去这个行业有很高的工业门槛,无论是拍照还是拍电影,工业的门槛太多了,现在整个的趋势是逐渐地让每一个普通人经过简单的学习,都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影像器材,所谓的“影像生活”才能由此开始。
像墨菲曾经的小时候,总觉得拍照的人很神秘,现在电脑上操作,越来越简单了,但不意味着创作的下降,反而是创作的自由。
同样在这个时代,每年有非常精彩的影像作品被一些不是很专业的人拍出来,可能对传统的从业人员是有一些冲击的,但现在这个门槛在降低,它让影像视觉丰富了起来。
当然,再简易的器材的使用方案也需要有专业要求,墨菲不可能因为器材越来越容易操作,而忽略对影像的美学上素质上的要求。
过去影像刚刚拍摄变得容易的时候,的确带来很多拍摄的随意性,像索尼F35这样的产品出来时就已经非常成熟,这种数码记录都可以无限制的拍,在技术上解放使用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渐渐发现,重要的不是器材,而是器材使用者的专业精神。
如果使用者有很强的专业精神,就能够提供更好的艺术支持,比如像一些操作工作环境比较复杂的地区,还有一些大团队进不去的地方,或者说在拍摄像《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这样复杂的超大型项目时,数码高清摄像机就能发挥它很高效的作用。
对于越来越先进的器材,专业精神会使其善用而不是滥用。
剧组利用数码高清摄像机已经拍摄的所有镜头中,墨菲和摄制组都保持着足够的美学判断力和创造力,绝对不会因为它相对容易就随便拍,那样最后只会成为悲剧。
这个时代,装备变得越来越好,变化越来越快,也让创作者们越来越省力,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利用这些装备,懂得如何利用装备来表达自己的脑中所思所想。
总之,无论任何设备和技术,都是用来为电影拍摄制作服务的,只要能达到想要的效果,何必去管它是老技术,还是新科技。
数码器材不单是一个消费品或者设备,同样可以像胶片一样,用来凝固经典。
在泰坦尼克博物馆摄影棚中的拍摄告一段落后,剧组一分为三,墨菲带领最大的一个小组,继续留在英伦三岛及其周边拍摄,保罗-威尔森和塞斯-罗根各带一个小组,分头赶往马耳他与克罗地亚,拍摄一些支线场景。
外景拍摄就此开始,墨菲的剧组也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演员,六只哈士奇被一家专业机构带进了剧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