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郁的黑夜中,一辆敞篷车风驰电掣的行驶在路上,车上的人额头有着醒目的白色十字伤疤……
乍一看上去,这就像是一部老式的黑白电影,但仔细一看,这与黑白电影又不同,它画面中的黑色更加浓郁,白色也更加刺眼!
看到画面的瞬间,罗杰-艾伯特就把旁边的记者忘在了脑后,画满中强烈的个人风格直冲天际,看在他的眼里,简直比在洛杉矶的烈日下吃一个冰激凌还要舒爽!
他看过漫画,漫画就是这种风格,但漫画的载体怎么能跟电影相比?在银幕上对比强烈的画面风格下,漫画简直被秒成了渣渣……
确实,弗兰克-米勒赋予了《罪恶之城》灵魂,但罗杰-艾伯特知道电影不是漫画,再好的漫画想要变成电影,都要求导演具备深厚的功底,何况是这样一部漫画。
很明显,墨菲-斯坦顿不但重现了漫画的风格,还把漫画那独特的风格变得更加独特和炽烈,如果说原版的漫画就像是纽约冬日的太阳一般让人觉得舒服,那现在的电影简直就是洛杉矶六月份的阳光,令任何人都无法忽视!
影片开头就是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哈迪去解救南希,因为西耶娜-米勒和詹姆斯-弗兰科正片中都饰演了重要的角色,墨菲并没有把拍摄的那段实验短片放入影片的正片当中。
昆汀-塔伦蒂诺陪着哈维-韦恩斯坦,看着这部像他自己的影片一样个人风格极其强烈的影片,当看到南希这个脱衣舞女郎出场的时候,心中忍不住一阵赞叹。
“墨菲这个家伙,太会玩了,影片画面确实是漫画的风格,里面却带有导演鲜明的个人理念。”
他继续往下看,愈加发现墨菲确实是在以漫画作为蓝图和基调拍摄这部影片,而且也基本遵循了漫画的风格,却用电影的镜头做的比弗兰克-米勒的漫画更加直观刺激。
影片进行到现在,故事场景基本以黑、白、灰三个色阶为主。
为增强视觉刺激,墨菲明显把漫画中重要的的灰色尽量削弱,由黑色取而代之;昆汀不难发现,灰色与白色的出现也仅仅是为了让观众能够清晰地分辨那死寂般的黑色,以此塑造这座暗无天日的罪恶之城。
全片唯一有彩色的场景出现在故事“狙杀”的片尾,老城的女孩们站在高楼上举枪屠杀街道中入侵的暴徒。
这一刻,黑白灰照常主宰着大银幕,而女孩身后的天空却伴随着忽明忽暗的闪电被尽情染成了一片血红。
这暗红色的夜空恰如其分地映衬着地面血流成河的街道,隐喻了大屠杀的酣畅与惨烈。
“故事场景中如此极致概念化的色彩应用,不仅暗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与脆弱的社会秩序,更深层揭示了罪恶之城简单粗野的生存法则,高度契合了电影的暴力主题。”
托德-麦卡锡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么一段。
他由这部电影想起了暴力美学。
积极向善的主流价值观是人类社会发展强盛的指明灯,它让鲜活的生命在真善美的道德约束下获得了无价之宝自由;而观众的心理承受底线则决定了电影中血腥暴力镜头的写实程度和美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此二者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为暴力美学电影的视觉禁区勾勒了红线。
欣赏电影的暴力之美,获得刺激的审美体验反映了人们对精神自由的渴望,但托德-麦卡锡知道,它绝不能凌驾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能涉足暴力美学的视觉禁区。
从《罪恶之城》不难看出,优秀的暴力美学一定建立在高度艺术化的视觉语言之上,墨菲-斯坦顿使用的是一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艺术形式。
这部影片看似暴力和血腥,那个年轻的导演明显很懂得克制和控制,没有单纯的为追求感官刺激,就逾越大众的心理底线。
那些偏执的写实血肉模糊的暴力情景,纵然会带来强烈的视觉体验,但也必定会使人产生恶心的负罪感。
这样的电影宣扬*裸的极端暴力,是对生命的漠视和对自由的亵渎,毫无美感可言,让观众难以接受,终将沦为视觉污染。
《罪恶之城》肯定不在这个行列之中,导演墨菲-斯坦顿对暴力场景的处理极其巧妙,让暴力和美学近乎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放映渐渐接近尾声,托德-麦卡锡已经确认,墨菲-斯坦顿不但在银幕上重现了弗兰克-米勒的经典漫画,还把在漫画的基础上,把强烈的个人风格和暴力与美学的结合,又向前推动了一大截!
另一边,肯尼斯-图兰忽然笑了,因为他发现,墨菲-斯坦顿绝对不是罗杰-艾伯特嘴里那种会无比坚持个人风格的导演,这部影片就像他前几部作品一样,确实个人风格强烈,但其中很多场景所透射出的理念,都不难发现这位独立片导演,正在悄然朝着主流电影圈靠拢。
那炫耀技巧的高速慢镜,精心设计的动作场景,美艳性感的女性角色……
这里面有太多好莱坞卖座电影必须的,而原著漫画中又不具备的桥段。
如果这样一个导演,会是一个死守独立影片和个人风格的导演,他肯尼斯-图兰宁愿相信上帝明天会降临世间。
远处罗杰-艾伯特与他的想法不同,这部影片的色彩、表演、独白,当然也可以算上并非首创的环形结构,是本片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漫画电影得出彩之处,仅仅是色彩应用已经足以把导墨菲-斯坦顿记入电影史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