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湘军中某些元老,在19世纪70年代时,还是宁愿使用鸟枪、台枪,也不愿意使用步枪。为什么呢?这些个别元老,以为台枪一次射击,就是一大片,虽是威力低,但是覆盖面积大。
这个时代,汉军装备的弩,有望山等瞄准器件,其准确性还是相当可观的,而且制式弩,有几只弩失齐发,有几只弩失依次发射。在近距离,其威力远大于火绳枪,不能不说汉军装备的这种连发弩,是件远超这个时代的利器。后世宋朝研发的火器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除了因为硫磺短缺原因,未尝不是因为弩弓体积虽大,但其威力远超过初期火枪。
弩弓之名,先起于韩,于秦闻名天下。汉接秦后,对弩弓进一步研发,威力更是大大增强,几乎达到弓弩极限。就弓弩本质而言,后世宋时弩机除个别材料更加坚挺外,其与汉弩无甚太大区别,宋弩射程与汉弩射程相比,也相差无几。这是因为弓弩大部分材料,变迁很少,而且弓弩的力曲强度有极限限制。便如后世和谐年代手枪制造,同等器材,同等火药情况下,比起几十年前制品,也不会有太大的提高。
刘杲以流民士卒分护后方,又以长戟分护四周以备骑兵破击,中央弩兵应付骑兵突击。刘杲这三百庶勇营所用弩是标准十石腰弩,其射程近300步,即400多米。其有效杀伤距离在百步之内,后世子弹一出有效射程便威力锐减厉害,弩弓在百步外效果虽然比子弹强些,但带给人的伤害也极为有限。
这些弩兵都是经过战场熬炼出来的,又被刘杲集中训练大半月,是以诸劲卒射击道也熟练。三百弓弩手,千余只弩失在百米内三十余秒时间内集中发射。顿时,冲阵而来的精骑被弓矢撕开一道裂口。刘杲吩咐的目标是“尽量射马”,马躯庞大,更易于瞄准,是以杀伤效果颇具可观。刘杲站在后方高台,略略估计一下,千余只弩箭将近杀伤三百左右战马,这可以说是非常高的命中率。这也是董卓前军过于轻视黄巾,竟然派精骑直线冲阵。
冲阵精骑被突如其来的弩失袭击,前部死伤哀鸣之际,后部前进冲锋也多受干扰。一时间战马的嘶鸣声,响彻官军。弓弩手射完弩失后,其他藏匿在长戟中的五百庶勇营也开始随着一声大喊“太平!”,向骑兵冲去。三百弩兵也丢弃腰弩,捉起长刀,跟赴其后,杀向骑兵。
八百庶勇营的兵刃都是清一色的长刀。张角手下黄巾兵,多是步卒,少有骑兵,这种本是装备骑兵的长刀于是就被刘杲轻易要来。若是在装备大量骑兵的汉军阵营,刘杲一时还真难配齐八百套长刀。
汉长刀功效,自然比不得唐陌刀、倭刀、明苗刀,但是经过简单训练后,其战效还是远远超过短剑等对敌军骑兵的杀伤。
刘杲本来是想改进一下汉长刀,使其更符合步卒使用,但想想后,觉的自己还是低调点好。毕竟黄巾衰败之势,无人能扶,刘杲未来的道路也不会寄托在张角身上。若是图一时痛快,暴露自己曾为黄巾而战,以致战后清理时被戴上“蚁贼余孽”大帽子,可真就得不偿失!
当战场上,汉兵轻骑前部被刘杲藏匿在中军的弩手,射杀的人仰马翻时,刘杲已经晓得今日战果已知。这一次战斗,正是此时尚未成名的麴义在界桥对阵公孙瓒的翻版。
《三国志》曾记载着这场改变河北局势的最重要一战,甚至裴松之引用注上,少有的列出此次战役的大致布局。
公孙瓒,主军为三万步兵方阵,步兵之前是左右两校白马义从,主军两侧是皆是五千骑兵。与之对阵的袁绍,主军几乎全是步兵,数万步兵集结于后,令麴义率八百先登强弩兵于前。在这一次战役中,由于公孙瓒轻敌,放弃骑兵优势,而欲一战破灭袁绍在冀州、青州影响,选择类似“周礼”式的强强对决。战场上,麴义八百劲弩突然发力,击破公孙瓒白马义从,生擒公孙瓒所任命冀州刺史严纲,袁绍当即令全体步兵追击。
在历史上,袁绍利用这一场胜利,接连击破公孙瓒,在这一场大战中险险大胜公孙瓒,直接导致公孙瓒式微。也是自此以后,袁绍雄霸并、幽、冀、青四州,同时汉弩精兵地位再次被人重视,其后曹操破马超,诸葛亮两出汉中,都是籍借强弩兵。
说来也是巧合。历史上袁绍与公孙瓒的界桥之战地点“界桥”,就在广宗城南门之南的清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