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碗之后的两周里,《黑客帝国》陆续放出了主要角色的海报,海报完全按照杜克的想法来制定,除了必须要‘酷到掉渣’外,还有部分赛博朋克文化方面的展示,到三月份的时候,华纳兄弟更是联合硅谷以及相关的论坛网站,在圣地亚哥举办了一次赛博朋克文化展,并且在展览上放出了《黑客帝国》的第一支正式预告片。
《黑客帝国》在酷以外的另一大特质是什么?肯定不是哲学思考和神秘主义,而是赛博朋克文化发展到现在的一次汇总,这样一支突出酷和赛博朋克的预告片,能在这个群体中引发的轰动可想而知。
严格说起来,杜克脑海中有比《黑客帝国》更酷更好玩的念头,甚至原版影片中很多东西都能改成眼花缭乱的未来派设置,但无论是在拍摄,还是在后期制作中,杜克只是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而不是全盘推翻重来。
任何一部影片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风格,杜克非常清楚这一点,就算是曾经最成功的大杂烩《复仇者联盟》,实际上风格也相当鲜明,《黑客帝国》的酷和赛博朋克就是最鲜明的标记,在此基础上适当添加一些未来派元素会有帮助,但如果添加的过多,影响到影片的整体风格,那就是一场灾难了。
纯粹的大杂烩式的电影或许不会彻底失败,但绝对无法取得巨大成功。比如擅长把各种元素汇聚成统一风格的乔斯?韦登,在典型的大杂烩影片《萤火虫》上面的失败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将一部大众题材的科幻片制作成粉丝向的影片,其实就是一种失败。而且这位导演在经历《复仇者联盟》的巨大成功后,后面的续集中似乎又有向这方面靠近的趋势,直接导致续集远不如预期。
赛博朋克有着独属于自己的黑色特质,杜克肯定不会添加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特别是优美的风景之类,去破坏这一特质。
一部影片如果没有了风格,或者说风格不鲜明。失败的可能要高于成功的可能。
别忘了,现在才1998年。还不是那个凭借视觉特效就能狂轰滥炸的时代。
持续一周的赛博朋克文化展吸引了全美大批青少年爱好者的目光,华纳旗下的媒体和nbc电视台,也对这一次展出进行了集中报道,其中提及最多的就是《黑客帝国》。
甚至。这一次展出还吸引到了计算机行业的一些大佬,史蒂夫?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的身影都先后出现过,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重了这次赛博朋克文化展在计算机和电脑网络爱好者心目中的地位。
随后,《黑客帝国》的海报用最快的速度,以院线为支点,在整个北美范围内快速扩散,第一支预告片也迅速登陆所有可以播放视频的媒体平台,告诉所有看到的观众。暑期档之王的新片即将强势来袭。
与华纳之间的合作更加深入之后,最大的好处,就是杜克除去提一些适合的意见。在宣传、发行和院线方面根本不用耗费心神,而且除去北美的一系列动作外,华纳兄弟还联合影片的各大赞助商,在主要的海外票仓市场积极展开推广工作。
宣传方面有华纳在负责,杜克的主要任务还是保质保量的完成《黑客帝国》的后期制作。
正在全世界横冲直撞的大船可以说开启了电影特效的新时代,杜克压缩演员开支。以及从澳大利亚方面争取到最大额度的税收优惠,就是为了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特效制作方面。虽然《黑客帝国》未必能达到现在特效制作的极限,却一定要创造炫酷至极的视觉效果。
一部影片,在特效方面投入2000万美元和投入4000万美元,最后制作出的效果绝对有着天与地之间的差距。
特效可以说是《黑客帝国》能成功的另一大原因,至于备受专业人士盛赞的哲学思考,反而要处于非常靠后的位置,而且影片后两部,特别是最后一部的失败,其实也说明如果将商业影片的一些佐料变成正餐,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
影片的两部续集在原作的基础上加强了影片独特的个性,尤以令人费解的对白和哲学思辨最为显著,使得故事情节远远超过了主流观众所能承受的思考极限,原本极其精彩的视觉特效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直接导致影片票房表现远不及预期。
就像杜克说的那样,这是直冲暑期档而去的科幻商业片,有些东西稍稍触及下就足够了,如果真要像文艺片那样深入的探讨下去,这样巨大的投资规模绝对承受不起。
这几个月的后期制作中,杜克使用的依然是惯用的凌厉的剪辑风格,数年的时间合作下来,麦克?道森与他配合默契,这些工作相对比较轻松,最为麻烦和耗费时间的,还是工业光魔主打的视觉特效。
在杜克的建议下,工业光魔的特效组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专门处理普通的特效部分,一部分制作合成关于尼奥和史密斯的子弹时间,最后一部分则是使用电脑技术对几段枪斗术的戏份进行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