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过殿角是一副壁画,内容是七世纪松赞干布和公主组织的一个庆典活动,是为了大昭寺竣工的开光典礼,实际上是一个七世纪传统运动会的情景。包括摔跤、牦牛舞、面具舞、射箭等等。壁画左侧的山就是药王山,上有电视塔。画上面的是原来的藏医学院,上面的白塔就是布达拉宫前面的广场侧的佛塔,原来是拉萨城的西大门。壁画右侧便是最早只有两栋主要建筑的布达拉宫,也就是松赞干布建的王宫。
绕大殿一周共有380个转经筒,一个紧挨一个。边走边推动转经筒是很多虔诚的信徒必做的功课。
由正门进大昭寺后沿顺时针方向进入一宽阔的露天庭院,这里曾是规模盛大的拉萨祈愿大*会”默朗钦莫”的场所。届时拉萨三大寺的数万僧人云集于此,齐为众生幸福与社会安定而祈祷,同时还举行辩经、驱鬼、迎诸弥勒佛等活动。”默朗钦莫”始于公元1409年,最宗喀巴大师为纪念释迦牟尼以神变之法大败六种外道的功德,召集各寺院、各教派僧众,于藏历正月期间在大昭寺内举行祝福祝愿的法会而建成的。庭院四周的柱廊廊壁与转经回廊廊壁上的壁画,因满绘千佛佛像而被称为千佛廊。整座大昭寺的壁画有4400余平方米。
从庭院出来,到侧门的售票处,有楼梯可以直通二楼和三楼的平台。二楼只在早上开放。松赞干布的法王殿也在二楼的西南角。里面供有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大臣禄东赞等塑像,也是早期的作品。二三楼之间有班丹拉姆护法神殿,这是大昭寺和整个拉萨城的护法女神。二楼天井的东北角有一个梯子,通向三楼的小门,是上金顶的入口。大殿的三楼平时不对外开放,僧人们在这里打坐修行。顶层四座巨大的金顶分别建于14世纪中叶和17世纪。
继续右绕,穿过两边的夜叉殿和龙王殿,数百盏点燃的酥油供灯的后面便是著名的”觉康”佛殿。它既是大昭寺的主体,也是大昭寺的精佛之所在。佛堂呈密闭院落式,楼高四层,中央为大经堂。藏传达室佛教信徒认为拉萨是世界的中心,而宇宙的核心便在于此处。这里是大昭寺僧人诵经修法的场所。从大经堂正可遥遥看见造型精美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塑像,两侧有两尊佛像,左为莲花生,右为强巴佛塑像。大经堂的四周俱为小型佛堂,除位于正中心的释迦牟尼佛堂外,开间均不大但布置简洁。释迦牟尼佛堂是大昭寺的核心,这里是朝圣者最终的向往。此殿供奉的释迦像是文成公主所带的佛像。
沿千佛廊绕”觉康”佛殿转一圈”囊廓”方为圆满。拉萨主要的转经活动都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为中心而进行的,除”内圈”外围绕大昭寺则为”中圈”即”八廓”,也就是古老而热闹的商业街--八角街;围绕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为”外圈”,即”林廓”,已绕拉萨城大半。
在拉萨,藏族人也喜欢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你还可以看到朝拜者在大昭寺门口磕长头,场面感人,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还有更多的人每天围绕着大昭寺转经,很多僧人也在大昭寺附近摆开架势,向过路的人唱经化缘。
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建造的目的据传说是为了供奉一尊佛像。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余,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了纪念白山羊的功绩,佛殿最初名为“惹萨”,后改称“祖拉康”(经堂),又称“觉康”(佛堂),全称为“惹萨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驮土而建的。“大昭”的名字据说与始于15世纪的“传昭大*会”有关。
大昭寺是**现存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经历代多次整修、增拓,遂形成了占地25100余平方米的规模。值得一提的是,大昭寺内供奉的是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
关于大昭寺内的佛像,有金城公主调换佛像的传说。但是金城公主调换佛像这事实际上是曲解了吐蕃资料里部分吐蕃书的记载后得出的故事。
根据那些吐蕃书的记载,文成公主为了镇伏“恶道之门”,将觉阿佛像(即十二岁身量之释迦佛像、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觉阿释迦像)留在绕木齐(热模切,惹冒切),然后在绕木齐建小昭寺(热模切神殿,惹冒切寺)。“此处尚有恶道之门,绕木齐下有龙神宫殿,当迎觉阿像安住于此,即能镇伏”“文成精于星算风水之术,审观藏土地形,乃女岩魔仰卧之状。心知若能迎觉阿佛像供龙宫顶,则可镇压之。遂即就其处,暂置佛像,四方竖立四柱……供养释迦佛”“文成公主亦从内地招来精工巧匠,修建热模切神殿”。[
吐蕃为了防止唐军夺走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而将其藏在大昭寺,以泥封住,并绘文殊像,“此后又盛传唐军入藏,急将觉阿释迦像迎至神变寺,藏于南镜门内,以泥封门,别绘一文殊像以掩之”“未儿,唐军果至,纵火烧布达拉宫,未能将觉阿佛像迎走,乃将不动佛像运至半日程地。”“彼传闻唐军将抵吐蕃,乃将十二岁身量之释迦佛像置于大昭寺南镜门,门上涂以灰泥、并绘文殊菩萨佛像”。
为了防止唐军夺走佛像,藏起了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却不藏起不动金刚像(即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导致唐军“将不动佛像运至半日程地”……由此观之,吐蕃人更看重文成公主带去的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
后来金城公主在大昭寺找出了十二岁身量之释迦佛像(即觉阿像),供奉于净香室(大昭寺的一部分)……“至神变殿,方知觉阿像暗藏于南镜门,乃将门开启,映出觉阿像,安置于殿后净香室中心……”
按照此记载,文成公主将觉阿佛像(即十二岁身量之释迦佛像、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觉阿释迦像)留在绕木齐,然后在绕木齐建小昭寺,吐蕃人为了防止觉阿佛像被抢走,而将觉阿佛像转移并隐藏到了大昭寺,后来金城公主取出觉阿佛像、供奉在大昭寺。
并没有金城公主将觉阿佛像转移到大昭寺,也没有金城公主将不动金刚像(即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转移到小昭寺,反而有吐蕃人将觉阿佛像转移到大昭寺,吐蕃人为了防止觉阿佛像被夺走而将其藏起,却不藏起不动佛像导致别人“将不动佛像运至半日程地”,别人差点儿夺走不动佛像,由此可见,吐蕃人更看重文成公主带去的觉阿佛像。
即使当时调换佛像这事真实存在的话,也非金城公主所为。将觉阿佛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转移到大昭寺这事即使真实存在,也不是金城公主所为。而将不动金刚像(即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转移到小昭寺这事即使真实存在,也不是金城公主所为。
大昭寺建造时曾以山羊驮土,因而最初的佛殿曾被命名为“羊土神变寺”。1409年,格鲁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为歌颂释迦牟尼的功德,召集藏传佛教各派僧众,在寺院举行了传昭大*会,后寺院改名为大昭寺。也有观点认为早在9世纪时已改称大昭寺。清朝时,大昭寺曾被称为“伊克昭庙”。
大昭寺历史上曾遭受两次灾难。公元7世纪后期,由信奉原始宗教苯教的贵族大臣发起的第一次禁佛运动,以及公元9世纪中期,由朗达玛发起的第二次禁佛运动,使大昭寺或沦为屠宰场,或遭到封闭,而释迦牟尼像两次被埋于地下。
大昭寺不仅仅是一座供奉众多佛像、圣物以使信徒们膜拜的殿堂,它还是佛教中关于宇宙的理想模式――坛城(曼陀罗)这一密宗义理立体而真实的再现。在大昭寺的正门人口处前面,有三根石柱。一根石柱上用汉藏两种文字刻着公元823年签订的唐蕃会盟书。
**的寺院多数归属于某一藏传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则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政教合一之后,“噶厦”的政府机构也设在大昭寺内。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历来在大昭寺进行。1995年,确定十一世班*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仪式也是在这里举行的。
大昭寺殿高4层,整个建筑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
弥勒佛殿,佛殿的主尊是一尊小而精致的弥勒佛像,过去每年传召**会期间都要抬着这尊佛像沿八廓街经游行。一文殊菩萨像和观音菩萨像分立于这尊佛像的左右两倒,而这两尊菩萨像旁又分别是一尊跏趺的度母像。此外,墙边的四尊愤怒相的护法神是守护这座佛殿的。门的右边是多闻天王(四大天之一),左边是财神詹巴拉。祭坛上是一尊跏趺的杰瓦布姆喇嘛像,他曾在拉萨修建了堰坝,从而使拉萨免遭洪灾的侵袭。进门时如果仔细看佛堂的左下角落,就会看到一只小的石山羊。这就是传说中的背土填卧塘湖的圣羊。
观音菩萨殿,佛殿主尊是骑在一头狮子上的小的观音菩萨像(左边第一尊)而非那尊大的无量光佛,其余五尊菩萨像均为观音菩萨的不同化身,在这座佛堂与通往楼上的楼梯之间的墙上是一截顶上有个洞的柱子。许多朝圣者把耳朵紧凑在这个嗣边期望能听到鸭子拍打翅膀的声音。相传,这只鸭子存括在大昭寺的卧塘湖底。
祖孙三法王殿,佛殿主尊是藏王松赞干布,左边是藏王赤松德赞,右边是藏王赤祖德赞。这三位藏王执政时期是吐蕃的鼎盛时期,在他们的大力扶持下,佛教才得以传人吐蕃,并在此发展繁荣。他们是**历史上的三位法王,传统上将他们称为“祖孙三法王”。
度母殿,度母殿,佛堂供奉的是度母。殿正中的大佛像即是度母像,在她身后的玻璃柜中是她的主要化身“二十一度母”像。佛龛的右侧有六尊佛像,前三尊是被称为“师君三尊”的一组佛像,即寂护堪布,莲花生轨范师以及法王赤松德赞。另外三尊是“师徒三尊”,即宗喀巴大师及其两大弟子克主杰和贾曹杰。唐蕃会盟碑,进入大昭寺前面的小广场,可以看到大昭寺的全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围墙围起的两块石碑。南边一块便是著名的唐蕃会盟碑,高3。42米,宽0。82米,厚0。35米,唐长庆三年(公元823年)用藏汉两种文字刻写。公元九世纪,唐朝与吐蕃王朝达成和好,以求“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务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和“永崇甥舅之好”之目的。当时的赞普赤德祖赞为表示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之诚心,立此碑于大昭寺前,碑文朴实无华,言辞恳切,现碑身已有风化,至今大多数碑文仍清晰可辨。碑的旁边有一棵柳树,据传由文成公主亲手种植,当地人称为公主柳。
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会盟碑,因为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娶的是唐朝皇帝的公主,所以自然他的孩子自然就要管以后的唐朝皇帝叫舅舅了。
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殿,这间佛殿是为了纪念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佛殿中央的主尊是宗喀巴,其余八尊是他的八大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两大弟子克主杰和贾曹杰分别位于宗喀巴像的左右两侧。宗喀巴年事渐高到偏远的山洞隐修时,这八大弟子曾陪伴在左右服侍他。宗喀巴在世时,曾由他的弟子出资制作了几尊他的塑像。据说,宗喀巴见到这尊像时,评价这尊像特别像自己。另一种说法是,这尊佛像是由护法神阎罗神奇地制成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尊佛像是由后来的一位蒙占皇帝出资制作的。宗喀巴像后边左侧供奉着一排他的萨迦派老师的塑像。这座佛殿的楼梯下是通向下面的湖的一扇活板门。北京雍和宫殿也供养着此大师。
7世纪时,松赞干布将戒指抛向空中,以戒指落下的地方来确定大昭寺的寺址。这枚戒指落到卧塘湖里,于是从湖里升起了一座幻化的白塔,表明已找到了合适的寺址。在13世纪,萨迦班智达按照幻化的白塔的样子建了一座白塔,后来这座塔被毁坏了,主座是为了代替萨迦班智达所建的白塔而重建的。
八药师佛殿,主座小殿中供奉的是被尊为药神的八药师。生病时或为了祈求身体安康时,信徒们认为朝拜这间佛殿能够使他们祛病强身。
无量光佛殿,这座佛殿的人口处由两尊愤怒相的护法神镇守。左边是蓝色的金刚手菩萨,右边是红色的马头明王身相之一的措利麦瓦次嘎巴。在佛殿里,主尊无量光佛两侧是两尊小的愤怒相护法神,两侧的墙边分别供有四尊跏趺的佛像。这座佛殿有时又被叫做“业障之殿”。由于这座佛殿紧挨着释尊殿前,信徒们在这里祈祷能够排除他们朝拜释迦牟尼的障碍。
莲花生佛堂,楼梯下的一个角落里供奉的是两尊莲花生塑像,右边是一尊藏王赤襁德赞像。在离开这间佛堂时,会见到左边墙上有一幅用铁栅栏围着的释迦牟尼像。据说,这里是九太菩萨以明相显现的地方。
班丹拉姆护法神殿,班丹拉姆护法神殿,位于二三楼之间,神座上的班丹拉姆神像,是一尊蓝黑色的威猛女神,这是大昭寺和整个拉萨城的护法女神。
大昭寺金顶,底层售票处,有楼梯可以直通二楼和三楼的平台。在平台上远眺:布达拉宫的建筑在耀眼的阳光中光茫四射。俯视可以看到大昭寺广场人流潺动,可尽览充满藏族生活气息的八廓街。夏天这里还有茶座,在此可以休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