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济接到这么个陌生的差事,他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可是皇上已经下令,他又不可能推脱,现在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唐世济对报纸完全没有概念,他唯一能够参考的就是手上那份《宁波日报》。
读着四书五经出身的唐世济对新闻这种东西一无所知,让他办报纸只能依葫芦画瓢。在接到任务之后,唐世济仿照朱聿键等人写得那些小文章,找了一群好朋友为报纸写文章。这些“大才子”又拿出了当年赶考那种气势,将新闻稿写得骈四俪六、引经据典一个个将文采发挥到了极致,其形势根本就是八股文,内容极尽吹捧之能事,将崇祯说得上比尧舜下压太宗。
将这些东西编排到报纸上,已经占满了好几个版面,幸好唐世济没有忘记新闻性,将朝廷邸报原样誊抄上去,算是有了个新闻的模样,就这样最新出炉的《大明月报》就开始发行了。
崇祯接到这份报纸以后,看得连连称赞,对于大臣们的文采夸赞不已,尤其是那些翰林所写的,都是极尽歌功颂德之言,崇祯更是看得高兴。当然唐世济认为每天一份报纸没必要,所以改成了每月发行三期,平均每十天一期,这样的内容才能凑足六个版面,对此崇祯也认可了。
唯一令崇祯感到别扭的是这报纸发行之后,购买的人却非常少,唐世济用刚刚开始发行,需要一段时间让大家了解为由搪塞了过去。不过从这一天开始,崇祯就下旨每份新报纸印出来之后,必须给他留一份。
实际上这份报纸卖不出去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来是价格太贵,因为没有商业头脑,唐世济光是算着各种成本卖报纸,从来不知道引入广告进行价格分摊,这份报纸的价格因此比宁波日报贵了十多倍。
另外唐世济邀请的都是朝中官员为报纸写文章,他们个个都是学八股文出身,写出来的文章典故太多,如果文学功底不够深厚,是完全看不懂的。试问全国就算认字的人,有多少能够有这样的学问。
这些文章写出来之后,当世大儒都看得津津有味,却忽视了最广大百姓的需求。看不懂自然不会购买,因为内容太过晦涩,连说书先生也是一筹莫展,所以让这份报纸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基本上成了朝廷大员们的自娱自乐,后来他们甚至将这份报纸搞的像个朝中的文章会。
崇祯并不知道这份报纸因为写得文章太过高端,造成发行面实在太窄,基本上无法与宁波日报对抗,但至少因为有了它,崇祯得到了一定心理安慰。如果说《大明月报》唯一的成果,恐怕就是为后世收藏家们找到一个发财机会了。因为发行量太少,纸张技术太低而难以保存,后世的《大明月报》成了收藏家们争相追逐的目标,居然有一个官员的后人,保存了从第一期开始的全套《大明月报》,并在拍卖会上拍出了四亿华元的天价,引起了当时新闻界的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