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戏,主角配角都十分的完美,可是,时间不对。
唱戏的时候,时间的配合度太高了。
宁华接到熊正良的通知,想着人家的计策一向不错,脑子比自己好使,再加上自己当时说要实行的时候,张姑姑确实也反对过,因此便作罢了。
应该说,这边弘历和宁华手上能掌握的御史还没上本弹劾,参奏弘昼和宁远的折子已经堆满了雍正的案头,可以说是完全影响到了雍正的正常办公了。
眼红弘昼成为亲王的本来就多,至于人家舅甥二人在西北占着这么多年,自然会引来更多的仇家了。
因此,每个上本参奏弘昼的人,都感觉自己难得有机会说人家坏话,说人是非,怎么能不把握此机会的?
毕竟想要找参奏宁华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弘昼也真心不多,逮着一个是一个。
可哪成想,人人都想抓这个机会了,反倒引得雍正反感了。
哪怕不是雍正,本来负责协办此事的十七也是觉得,这里面的阴谋问题太严重了。
本来雍正倒是想降一降弘昼的爵位的,毕竟弘昼太年轻,现在就是亲王爵位,会导致不管是雍正也好,将来的新君也好,会封无可封。
总不给也给个铁帽子吧?
别真心把铁帽子不值钱!
因此,一开始也知道有阴谋,不过,也打算给弘昼提个醒,降一降。
怎么着也是你自己的篱笆没扎紧,所以才会导致有如此下场的不是?
因此,雍正是第一时间把此事交给十七。
一来,十七和宁华略微有些交情。二来,十七为人也比较圆滑能够猜得出自己的心情,而且是弘昼的叔叔。不管是于公于私都十分的合适。
可哪成想,这事件的发展。严重超出了雍正和十七的估计。
雍正第一想的便是,某些人是弘历或者宁华的人,谁让雍正就是这么上来的,别把雍正看成是那种生于安乐的人,人家完全就是靠着自己,靠着天生对阴谋的触觉,靠生天生的政治觉悟,才慢慢走到这九五之尊的位置。
但结果很让雍正意外。没一个人是弘历或者宁华安排的。
本来嘛,弘历或者宁华的人手来来去去便是那么几个,雍正闭着眼睛都知道了。
“衡臣,你怎么看?”雍正捏了捏自己的鼻梁,问在一边的张廷玉。
自从十三故去后,雍正最最信任的不是十六十七,也不是弘历弘昼兄弟,而是张廷玉。
张廷玉虽然是吏部尚书,不过,由于满官吏部尚书的强势。再加上有十七爷这个王爷在,张廷玉更多的还是随侍在雍正身边。
“臣不好说。”张廷玉一向不渗和皇子之间的纷争,也没偏帮一边。因此雍正自然是最最信任他了。
“朕允你说。”
张廷玉看了看雍正便道,“臣以为,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参奏淳亲王,一来,嫉妒淳亲王少年高位的,二来自然也有人为因素。”
张廷玉一向信奉的便是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怎么可能把自己真实的心理想法告诉雍正的,反正便挑些雍正本来就知道。明面上的事儿提。
“哦,你倒是说说哪些人为因素?”雍正自然知道自己的臣下是个什么性子的。这也是他会重用的一个原因。
张廷玉想了想,小心翼翼的说道。“臣以为,倘若宁远大将军在西北的话,淳亲王确实不适合在西北,舅甥二人军功过重,手中掌握的重兵不仅有西北的四十万大军,还有淳亲王福晋娘家的一些,这或者就是一些人此次上奏的目的。”
张廷玉在雍正身边时间最长,自然明白雍正的心事,可以说张廷玉完全是提在了关键之上。
虽然西北五十万雄师是分别在三人手中,中军是弘昼,东军在弘皎,西军在宁远。
不过,倘若再加上瓜尔佳氏家族在福建所握的二十万水师,确实让雍正不得不防。
哪怕雍正是不会相信弘昼反自己,宁远反自己,不过,他们的关系确实让雍正表示很忧心。
毕竟二比一,谁都会选,更何况,弘皎的兄长弘墩关系也和弘历弘昼一直不错,弘昼成为媒介,把大权全部集结起来,他们一家总共掌握了大清近七十万的兵力。
大清总共有多少兵力,别人不知道,雍正哪会不知道的。
真握在了一起,哪怕是强势如雍正的,也只有等死的份了。
雍正笑了笑,果然张廷玉是最最了解自己的,便道,“那爱卿有何高见?”
“圣上早有决断,臣不敢妄议。”